法媒:关税壁垒也不能影响中国电动车成为冠军

2025-01-19 20:42:34
法国《世界报》北京通讯员阿罗・蒂博 7 日发表专栏文章称,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不会让欧洲成为电动汽车冠军,主要原因如下:
市场方面
中国市场主导地位显著:中国市场目前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 70%,而 2022 年时这一比例仅为 52%。自 2024 年 7 月以来,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汽车总销量中占比过半,同时几乎占欧洲市场的四分之一。庞大的市场需求使中国电动车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规模经济优势。
欧洲市场增长乏力:欧洲消费者相对保守,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不如中国消费者高,且受经济形势、充电设施布局零散等因素影响,市场增长缓慢,即使通过关税限制中国电动车进入,也难以激发自身消费潜力。
技术创新方面
中国技术优势明显:比亚迪在汽车领域拥有 20 年的历史,在电池领域拥有 30 年的历史。宁德时代是中国和国际各大汽车品牌的电池供应商,占全球市场的 37%。中国企业在电池管理、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产出大量专利,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安全性高、续航出色。
欧洲技术研发滞后:欧洲车企的传统燃油车优势难以直接套用到电动车上,在新技术研发上进度稍慢,且大部分仍依赖中国或其他外部供应商,加征关税阻碍中国技术引入,欧洲车企缺少学习机会,创新提速难。
产业链方面
中国产业链完备:中国电动车产业经过多年深耕,产业链已发展得十分庞大且完备。上游,锂、钴等关键矿产资源的开采与提炼技术成熟,供应稳定;中游,宁德时代等电池生产巨头技术先进、产能惊人,产品畅销海内外;下游,比亚迪、蔚来等众多车企各显神通,技术工人与研发人才济济。
欧洲产业链薄弱:欧洲的产业链建设长期滞后,规划中的电池超级工厂大多仍停留在蓝图阶段,曾被视为希望的瑞典诺斯伏特公司宣布破产,进一步凸显了欧洲产业链的脆弱性,难以与中国抗衡。
政策与发展环境方面
中国政策支持有力:中国政府将电动汽车视为一个突破的机会,支持电动汽车的政治基调一直稳定,出台了鼓励电动汽车创新以及民众购买的政策,促进了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完善的基础设施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形成了良性循环。
欧洲政策效果不佳:欧盟虽然承诺到 2035 年停止在境内销售内燃机车型,并希望走在气候转型的最前沿,但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自我反省,欧洲汽车制造商对内燃机技术的过度依赖,使其在转型的决心和行动上远不及中国。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0-2026 科技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