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5G 主要存在以下一些情况:
发展成果方面
网络建设:我国 5G 网络建设成果显著,截至 2024 年 11 月末,我国 5G 移动电话用户突破 10 亿,占移动电话用户的比例提高至 56%。截至 2024 年 12 月 6 日,我国已建成开通 5G 基站突破 410 万个,实现了 “乡乡通 5G”。
技术标准:首个面向 5G-A 的技术标准 ——R18 标准于 2024 年正式冻结,2024 年被认为是 5G-A 商用元年。
应用拓展:5G 已融入 80 个国民经济大类,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如在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都有一定的应用。
存在的问题方面
应用生态不成熟:虽然 5G 具有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等优势,但除了一些常见的应用如高清视频播放、在线游戏等,还没有出现能够真正充分发挥 5G 特性的爆款应用,5G 的价值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行业融合初级阶段:5G 技术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应用尚处初级阶段,跨界合作和创新不够深入,目前大多还停留在试点阶段,未能实现大规模推广。不同行业对于 5G 技术的需求和应用场景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使得 5G 技术在跨行业应用时面临兼容性问题,增加了应用的成本和难度。
成本投入高:5G 网络建设和运维成本高昂,影响了其规模化部署。5G 基站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基站的耗电量也远高于 4G 基站,这使得运营商在建设和运维 5G 网络时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购买 5G 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以及后续的运维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些企业往往资金有限,难以承担如此高昂的成本。
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压力大:5G 时代,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设备连接数量众多,新应用场景不断涌现,这都给网络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缺乏与 5G 发展相适应的安全保障体系,目前的安全机制在面对 5G 带来的新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5G 中的隐私保护机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数据量激增、设备连接增多、新应用场景涌现以及网络攻击手段升级都使得用户隐私保护变得更加困难。
对 6G 的提醒方面
技术挑战:邬贺铨院士指出 6G 更是多维度目标,大众刚需与小众需求难以在同一网络架构和频段上兼容,6G 空口创新的着力点将转到基于 AI 对信道的精确匹配和对业务的理解优化波束权重、方向和层数。6G 网络将需要更高的频段、更快的数据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连接容量,5G 技术在支持高精度定位、超低时延通信和大规模设备连接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
商业价值判断: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王晓云表示,6G 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产品,其商业价值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对商业价值的判断,将影响网络发展路径的选择,进一步影响产业对时间节奏的把握。不同运营商基于业务发展不同、国家地域不同等因素,对 6G 的期望不一且需求存在一定差异,6G 应用场景更多样、候选技术更复杂,6G 时间节奏如何把握也有待行业思考。
网络架构创新:邬贺铨院士认为 6G 的无线接入网(RAN)与核心网的体系架构创新是值得重视的方向,对于 6GRAN 采用何种架构还需要深入研究和试验,还要考虑芯片的支持生态。
频谱资源利用:邬贺铨院士提到连接手机与连接物联网、连接地面网与非地面网、消费应用与工业应用等通常是不同的终端,采用同一频段并非合理选择,可考虑为工业互联网应用划出专用频段,为通感一体可用专频专天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