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地图作为国民级 APP,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但近年来平台乱象频出,同时也面临着流量变现的难题,以下是具体情况:
平台乱象频出
本地生活业务:2024 年 8 月,高德地图因家电维修被上海消保委约谈,其服务中存在高价收费、虚假维修、商户信息不实等问题,在上海某一片区中出现的 178 个家电维修信息中有 74 个涉嫌虚假,占比高达 41.6%。国庆期间,又因 “海昏侯假门票” 事件登上热搜,多起游客投诉在高德地图 APP 预约的海昏侯国遗址公园门票及讲解服务在公园内无法正常使用,海昏侯官方称公园未授权任何第三方机构或个人销售讲解票。
出行业务:高德地图在网约车业务上采用聚合模式,对司机的管理和服务监督缺乏足够的控制,导致打车服务频繁被曝出收取高额佣金、绕路、司机素质参差不齐、用户体验差等问题,进而引发了大量投诉。其顺风车业务自 2024 年 10 月重新上线后,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未提供是否愿意等待 10 分钟的选择功能,或根据不同乘客需求分类等细化服务,且顺风车车主提现迟缓等问题也被用户诟病。
流量变现难题
用户粘性低:高德地图作为一个偏工具类应用,其核心功能是为用户提供导航服务,用户使用目的明确且具有较强的即时性,通常是 “用完即走”,因此用户粘性相对较低。用户在高德地图上停留的时间比其他内容类应用如抖音短得多,影响了广告和附加服务的变现。
业务联动性弱:尽管高德地图已经将其业务拓展到餐饮、酒店等多个领域,但这些业务与公司的导航功能并未形成强有力的联动。从逻辑上来看,用户在使用导航功能时,较少会直接联想到使用其生活服务或车主服务等其他业务,因此高德地图在商业变现能力上,较抖音这类内容粘性强的平台,存在一定差距。
盈利模式受限:高德地图的盈利模式包括技术调用和升级服务费、第三方广告费、车企合作费、本地商家竞价费以及聚合打车的佣金抽成等。然而,在用户低粘性和业务分散的情况下,这些盈利模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在广告方面,因用户的目的性强,对广告的容忍度较低,点击率和转化率可能不高。
竞争压力大:在本地生活服务和出行服务市场,高德地图面临着来自其他巨头的竞争,如百度地图、腾讯地图等在导航服务上直接竞争,而在出行服务上,则有滴滴、哈啰等平台的挑战。新兴的无人驾驶和共享出行服务如 “萝卜快跑” 也开始搅动市场,进一步压缩了高德地图的市场份额。